|
|
| 新聞中心 |
|
一帶一路國家環保政策密集更新|香港博覽成合作新窗口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1-3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際動態 |
碳匯林訊 第十屆國際環保博覽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來自中國內地、東盟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約44個代表團、超過200名官員齊聚一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開幕辭中表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國際都會,以及擔當內地對接世界的橋梁,正發揮“超級聯系人”角色,匯聚人才、科技與資本,促進合作和擴大綠色創新。
1、香港:綠色絲綢之路的橋梁
在今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特區政府將與國家生態環境部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香港合作平臺。該平臺將連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網絡,促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環保部門、相關機構與企業開展交流研討。
謝展寰宣布,特區政府明年會成立“一帶一路”可持續綠色發展培訓中心,培育環境保護人才。這一培訓中心將成為特區聯通國際可持續綠色發展合作網絡的基地。
環保署署長徐浩光博士指出,公共及私營部門、學術界與專業機構之間的合作對實現綠色轉型至關重要。
2、多方合作促綠色發展
環保署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于博覽期間首次聯合舉辦“綠色絲路環保技術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培訓班”,協助提升“一帶一路”國家在環境技術方面的能力建設。
徐浩光還帶領“一帶一路”國家的環保領域高級別官員前往湖南省長沙市,考察當地出色的環保企業和設施。
這一舉措不僅推動綠色國際交流,也為內地優質綠色企業開拓“走出去”的機遇。
在博覽期間,環保署與香港環專會合作舉辦了研討會。徐浩光在致辭中強調,合作應突破地域界限,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倡議等機遇。
3、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綠色“一帶一路”政策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
該意見提出了15項具體任務,明確到2025年,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將扎實推進。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格局將基本形成。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近期召開的“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上指出,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也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孫金龍強調,綠色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
4、企業參與與全球治理
環保署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環保企業“走出去”經驗交流會。阿聯酋、柬埔寨及哈薩克斯坦代表在交流會上介紹了他們引進海外環保企業或投資的相關政策、優惠措施和規定。
這些交流活動借助香港的營商優勢和平臺,為香港、內地和“一帶一路”國家的環保產業創造合作機會。
2025年10月30日,商務部發布了《關于拓展綠色貿易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合作。這份意見還鼓勵太陽能發電、風電等企業“走出去”,推動建成一批綠色能源最佳實踐項目。
5、區域行動與全球趨勢
“一帶一路”國家正積極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越南海防市近期組織了200多家生產設施和企業,部署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減排規定。海防市積極實施氣候變化應對和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包括《2021-2030年海防市氣候變化應對行動計劃》和《2021-2030年海防市綠色增長行動計劃》。
這些舉措旨在幫助實現國家氣候變化戰略和越南政府在COP26上作出的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承諾。
2025年6月,中國-東盟環境合作國家聯絡員會議成功舉辦,與會代表就《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6-2030)》初稿進行交流與磋商。
各方希望未來繼續緊密圍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區域環境議題,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務實合作。
隨著更多類似香港國際環保博覽這樣的平臺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織就一張越來越密的環保合作網絡。從湖南的環保企業到哈薩克斯坦的政策優惠,從越南海防市的減排計劃到阿聯酋的綠色技術引進,綠色絲綢之路正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正如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所言,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也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