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成果發布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0-29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10月28日,2025碳達峰碳中和論壇暨深圳國家低碳城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工作成果》正式發布,標志著大灣區在協同降碳和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在10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廣東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其中對粵港澳大灣區碳標簽互認工作做了專門設計。
截至2025年9月底,廣東已有128家企業獲得146張廣東碳標簽證書,覆蓋新能源乘用車輪胎、電力電纜、柴汽油、空調等24類產品。
1、大灣區碳足跡認證體系加速落地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國英在發布會上介紹,碳足跡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直接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總和。產品碳足跡則涵蓋了產品從原料開采、制造到廢棄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我國自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出臺了多項重要政策文件,對產品碳足跡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
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省份,廣東自2022年1月推動成立省碳標簽專業委員會并發布“廣東碳標簽”以來,一直在碳足跡管理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省近期印發的《廣東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方案》設定了兩個階段性目標:
到2027年,基本建立廣東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完成2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實現粵港澳互信互認;
到2030年,體系更加完善,完成5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建成具有廣東特色的重點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
2、粵港澳碳標簽互認機制已初步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區域,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香港、澳門更具有良好的銜接國際制度規則基礎。開展粵港澳碳足跡互認,可以為國家推進碳足跡國際互認工作積累經驗。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氣候與交流處處長關繡娟表示,近年來已積極推動粵港碳標簽互認工作。
具體而言,主要是依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在技術層面推動核算規則的互認,從而實現產品通過一次核查可同時獲得廣東碳標簽和香港碳標簽兩張證書。
2023年,廣東碳標簽專委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簽訂了《關于共同合作開展粵港碳標簽互認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并在廣東選擇典型出口企業和產品開展互認示范。去年9月,首批5款產品成功獲得廣東碳標簽和香港產品碳足跡標簽雙證書。
3、全國統一認證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在國家層面,我國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也已取得關鍵突破。2025年3月,國家認監委正式發布了《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和中國產品碳足跡標識。這是我國首個系統性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文件,標志著構建全國統一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工作取得關鍵突破。
隨后在2025年9月,國家認監委秘書處印發了第一批17種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專用實施規則(試行),為鋰離子電池、光伏組件、鋼鐵、紡織品等產品提供了具體的認證規范。
這些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則,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互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礎和技術支撐。
4、企業如何從碳足跡認證中受益
碳足跡認證不僅是一項環保舉措,更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工具。在全球低碳發展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區域組織出臺了產品碳足跡準入要求。通過碳足跡認證的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對企業而言,碳足跡標識認證至少帶來三方面價值:
打破貿易壁壘:應對歐盟CBAM等碳邊境調節機制,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降低合規成本:一次認證,粵港澳互認,避免多次核查重復收費;
提升品牌形象:展示企業碳減排成果,增強消費者和合作伙伴信任。
5、灣區碳足跡互認下一步工作計劃
關繡娟處長介紹,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互認工作將從四個方面推進:
一是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聯盟,推動三地的重點企業、行業協會、技術機構等共同參與,為深化碳足跡互認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推動三地碳足跡核算評價方法、分級評定和應用場景等逐步實現互認互信,加強規則銜接,探索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灣區標準”;
三是選取典型產品繼續開展互認示范工作。今年已在珠海市選取了7款典型產品進行第二批粵港互認示范工作;
四是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工作,聯合港澳積極推動碳足跡國際互認。
截至2025年9月底,廣東已有128家企業獲得146張廣東碳標簽證書,覆蓋新能源乘用車輪胎、電力電纜、柴汽油、空調等24類產品。這些企業已經成為大灣區綠色貿易的先行軍。
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聯盟的組建和“灣區標準”的建立,大灣區有望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綠色低碳規則的策源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