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當前,全社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但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挑戰:“硬件”易建,“軟件”難成。
所謂“硬件”,指的是植樹造林、污水處理廠、光伏電站、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工程和設施。在這方面,中國的決策和基建能力舉世矚目,確實“都不是事”。而“軟件”,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關乎理念、制度、文化、行為習慣和治理體系。要給這個“軟件工程”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它不是一個線性過程,但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階段,并分析其關鍵挑戰與驅動因素。
“軟件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
1. 治理與制度體系:雖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頂層理念,但在地方執行層面,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沖突依然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執法不嚴、監管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要從“唯GDP論”轉向包含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政績考核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治理機制;完善司法和問責制度。
2. 法律與政策體系:中國已經建立了《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但部分法律條款仍偏原則性,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需要更精細化的立法和更嚴格的司法實踐。但是需要形成嚴密、可操作、具有強大威懾力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
3. 經濟與技術體系:在新能源等領域已取得領先,但大量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需要巨額成本和時間。綠色金融體系尚不成熟,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強。還需要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讓綠色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4. 文化與價值觀體系: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難的。 公眾的環保意識在覺醒,但“知行分離”普遍存在。很多人抱怨霧霾,但自己卻不進行垃圾分類;追求綠色產品,卻又崇尚過度消費。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需要使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和道德準則。
時間框架的預估
短期(5-10年):制度框架強化與重點領域突破期。 “硬件”繼續快速完善。在“軟件”上,通過中央環保督察等強力手段,自上而下地壓緊制度籠子,解決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公眾層面,垃圾分類等強制性措施開始改變行為習慣。這個階段主要是外部約束在起作用。環保指標在地方政績考核中的權重穩定在30%以上;重點行業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面落地。
中期(10-20年):系統融合與內生動力形成期。綠色技術與經濟體系深度融合,開始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市場力量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的主要動力之一。公眾的環保行為從“被迫”逐漸轉向“習慣”,綠色消費成為主流。自上而下的制度約束與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開始形成合力。使綠色產業對GDP貢獻率超過傳統高污染產業;循環經濟體系初步建成;公眾對企業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高度關注。
長期(20-30年甚至更久):文化成熟與文明形態穩固期。生態文明價值觀真正成為社會文化的基石。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無需強調的自覺選擇。中國的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并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這時,“軟件”才算基本“建設好”。 碳達峰后走向深度脫碳,并穩步實現碳中和;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得到全新體現。
如果指的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讓主要污染問題得到控制,可能需要 10-15年。如果指的是整個經濟社會運轉模式和公眾文化價值觀的根本性轉變,形成一個成熟的生態文明形態,那將是一個 一代人甚至更長時間(30年以上) 的持續進程。這個過程沒有終點,它是一個不斷演進、完善的“活的系統”。其速度取決于:技術革命的速度(如儲能技術、碳捕捉技術的突破)和國際合作的深度。最關鍵的是中國社會從上到下,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每一個公民,能否真正形成共識并付諸持之以恒的行動。
因為思想的轉變,是一切變革的開始。(王軍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