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理解可持續發展是否“實現”,關鍵在于認識到這是一個動態的、多維度的進程,其核心在于平衡地滿足當代發展的需求,同時不損害后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聯合國提出的 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及其下的169個具體目標,為各國提供了清晰的藍圖。然而,對于企業、政府或個人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非要求在所有目標上都得滿分,而是要在自身的影響范圍內,采取系統性的行動。
下面這個表格,可以幫你快速了解不同主體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核心行動方向和評價維度:
|
主體
|
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實現?(核心方向)
|
如何評價?(關鍵維度與方式)
|
|
企業
|
將ESG(環境、社會、治理)原則深度融入戰略和運營,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為環境和社會的積極變化做出可衡量的貢獻。
|
1. 環境(E):溫室氣體減排(如設定碳中和目標)、資源使用效率(減水、節能)、供應鏈綠色管理。2. 社會(S):員工權益與多元化、社區貢獻、產品安全與責任。
3. 治理(G):董事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透明的ESG報告、商業道德。評價方式:可持續發展報告、第三方審計與認證(如ISO 14001)、國際評估(如標準普爾全球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
|
|
政府部門
|
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系統地納入國家規劃和公共政策,通過有效的治理和跨領域合作,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維度上取得協調、包容的進步。
|
1. 目標進展:追蹤與SDGs相關的關鍵指標,如貧困率、教育完成率、清潔能源普及率、孕產婦死亡率等。2. 政策與治理:政策一致性、發展籌資、多邊合作(如參與"全球發展倡議")。3. 包容性與公平:減少不平等,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評價方式:官方統計報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自愿國別評估(VNRs)。
|
|
個人
|
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消費、出行、飲食等)做出對環境和社會更負責任的選擇,并持續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
1. 意識與行動:了解SDGs,并采取具體行動,如減少浪費、節約能源、選擇可持續產品。2. 影響力追蹤:使用工具(如聯合國ActNow App)追蹤個人碳足跡和行為改變。3. 倡導與傳播:影響身邊的人,參與公共討論和社區活動。評價方式:通過應用程序量化行為影響、自我反思生活方式的改變。
|
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
這是一個全球共同框架:無論你是誰,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都是最權威的參考框架和共同語言。它涵蓋了從消除貧困到氣候行動等方方面面。
重在“貢獻”而非“完美”:實現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你的行動和策略在多大程度上積極貢獻于這些全球目標的實現。例如,一個企業可能無法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但可以確保其業務在環境上是友好的,并保障員工的公平待遇。
透明度與持續改進:公開承諾、設定可衡量的目標并定期報告進展,是贏得信任的關鍵。安踏集團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并公布減碳數據,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全球整體進展滯后,因此持續的行動和改進至關重要。
全球合作是基石:沒有任何一個主體能單獨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正如聯合國所呼吁的,需要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等各方重振伙伴關系,攜手行動。中國企業在日內瓦集體承諾打造可持續品牌,正是這種合作的體現。
如果你有進一步的興趣,我很樂意提供更深入的信息。(碳匯林王軍純15002192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