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否有效,需要一套科學的衡量標準。目前,中國已構建起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的多層次評價框架,其核心可概括為:不僅要看生態系統和物種數量是否豐富(多樣性),還要看其自身是否穩定健康(穩定性),以及這種健康狀態能否長期維持(持續性)。
下面這個表格梳理了當前適用于不同主體的核心評價框架,可以幫助快速了解。
|
評價主體
|
核心評價框架/標準
|
主要維度與指標
|
|
政府部門
|
《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試行)》(正在制定)
|
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等穩定性:生境完整性、生態系統質量維持度等持續性:重要生態空間面積、人為干擾度、外來物種入侵度等
|
|
企業
|
《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指南》(國家標準計劃中)
|
主要關注企業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具體評價指標待標準發布后明確。
|
|
中國綠發集團發布的團體標準
|
為不同業務(如光伏、社區、文旅)提供了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護全流程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規范。
|
|
|
地方/項目
|
北京市《河流生境分類和多樣性評價技術導則》
|
針對河流生境,從水文、地貌、底質、植被等特征進行分類和多樣性評價。
|
政府部門的評價標尺
對于各級政府,尤其是省級行政區,評價工作主要依據生態環境部正在制定的 《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試行)》 。這套標準采用國際通用的“紅綠燈法”進行直觀評價:
綠燈(改善):指標相比之前變好了。白燈(穩定):指標沒有明顯變化。紅燈(變差):指標出現惡化。
其評價維度具體包括:多樣性:關注的是“有什么”和“有多少”,例如一個地區的物種豐富度、重點保護物種的數量以及不同生態系統的類型。穩定性:關注的是生態系統的“健康度”,評估其維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能力,比如生境的完整程度、生態系統抵抗干擾的能力。持續性:關注的是“能否長久”,通過評估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狀況、人為干擾程度等,來判斷生物多樣性的未來趨勢。該標準的評價結果將被用于生態環境相關考核,并可能納入政績考核。
企業的行動與評價指引
企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正通過強制性和引導性措施來推動。
強制性披露:國家標準《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指南》正在制定中。這意味著未來企業可能被要求公開其生物多樣性影響和保護行動。
行業最佳實踐:一些企業和團體已率先行動。例如,中國綠發集團發布的團體標準,為具體業務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引:
光伏電站:在選址和設計階段就進行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避免生態敏感區,并制定專門的保護方案。
居住社區與文旅項目:通過合理規劃土地、建設海綿設施、營造韌性景觀來保護生境,并在運營中開展物種監測和宣傳教育。
此外,像《海南省企業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指引》等文件,也鼓勵企業采取高于法定要求的保護措施,例如在項目設計中主動規避生態敏感區。
專項與地方實踐
在特定領域或地區,還有更精細化的評價技術規范。例如,北京市通過的《河流生境分類和多樣性評價技術導則》,是全國首個此類地方標準。它將河流生境精細劃分為17種類型,通過“天上拍(遙感)+地上看(實地調查)”的方式,為河流做“體檢”,精準評估生境多樣性,從而為生態修復提供依據。
行動建議
無論你是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對于政府部門:可以重點關注并提前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試行)》的指標體系,思考如何將其融入日常監管和規劃中。同時,可以參考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部署,謀劃本地的保護項目和措施。對于企業:建議主動關注《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指南》的制定進程,并提前規劃。在項目全生命周期(規劃、建設、運營)中,參考已有的優秀團體標準,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到實處。對于個人與社區:雖然以上標準主要面向組織,但個人可以通過支持可持續認證的產品、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公民科學項目、監督和舉報生態破壞行為等方式貢獻力量。
如果你能分享你所在的組織或關注的領域,或許我們可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信息。(碳匯林王軍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