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最近,筆者在上海接觸了不少非經濟主管部門,比如政策研究部門,他們在嘗試按照國家的戰略方針,設計新經濟模式,那么這種模式能否成功呢?
從對政策的理解來說,確實這些搞政策研究的部門,更能精準解讀國家的大的方針政策。舉個簡單例子,雙碳戰略目標提出后,很多主管部門出臺了一堆文件,各種意見,各種方案,一時之間,社會層面,無所適從。
前天,和江蘇一個地方領導交流的時候,他甚至認為搞綠色低碳是在擾民,說中國就是在做給歐美人看的,歐洲已經不做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了,他甚至很耐心勸導,別去玩虛的概念。因此綠色低碳在很多地方領導層面,成為虛無縹緲的事情。這就是當下政府管理層的比較普遍的認知。而該地方,恰恰是全國碳達峰試點地區。所以 這就說明了中國的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你看,從理解層面看,如果當政領導不了解這些概念吧,他們無法推動地方經濟的綠色轉型,但是雙碳本身就是體系化的知識,需要很高的認知,才能理解。因此確實很多地方不少是搞的形式主義。沒有真正把雙碳落到實處。即使現狀要考核督查,不懂就是不懂,并非一個考核督查就能解決的。
那么如果讓政研室去設計新經濟模式,他們真的能完美設計這樣的模式嗎?
我們認為他們目前的思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掌握雙碳的真諦。表面看,對國家的戰略方向讀懂了,但是在具體的模式設計中,顯然犯了錯誤。我們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底層邏輯是產能過剩,根子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所以經濟出現高度內卷。而不是泛泛意義的經濟下行。當然,政策研究者往往會被錯誤的統計數據所左右,能舉出若干的佐證文件,但是并不能證明他們判斷的正確。即使有部分人意識到這些問題,但是當下經濟的問題,現實是行政問題,存在的問題如果始終沒有解決,我們另辟蹊徑,真能解決嗎?我們認為是不能的。比如雙碳的問題解決最好方式要可持續發展,當下從存量市場找解決方案,做導向,引導社會往更持續的方向前進。但是經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一味實現增量市場,同樣會不可持續。
因此,在減法思維基礎上推動經濟轉型,是當下最合理的路徑。(王軍純)
|